close
批判語言學者Hodge和Kress曾舉了一個倒垃圾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從主動變被動所可能產生的語言效果。 例如家庭中常聽做太太的對丈夫說:「垃圾倒了沒?」(“Has the garbage been emptied?”) 這句話其實是從「你倒過垃圾了沒?」(“Have you emptied the garbage?”) 先轉換成「你拿垃圾去倒了嗎?」(“Has the garbage been emptied by you?”), 再轉換成「垃圾倒了沒?」( “Has the garbage been emptied?”)的。在「你倒過垃圾了沒?」這句話中,行動者和行動的責任都很明確, 就是「你」(丈夫)。 至於「垃圾倒了沒?」這句話,則並未明確指出誰應該倒垃圾,因此從某種角度看來,這句話的行動者隱而不現,因此責任也無從追究。但是放在家庭這種言說的情境中,做丈夫的聽到太太說這句話時,卻又很明確的知道太太指的該去倒垃圾的人正是自己。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使用者在把主動變被動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中,即可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語言效果。對於語言的轉換效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Robert Hodge和Gunther Kress在1979年寫的Language as Ideology一書,該書在1993年已出第二版。另可參考Fairclough(1992b)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一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