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近年來,字母拼讀法(自然發音法)已成為兒童美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些人把它當作教導發音的方式,事實上字母拼讀法(phonics approach)的立意用於教導閱讀,而聲音(sound)在其教學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下筆者將就其理論與相關議題做一簡單的探討:
1. 字母拼讀法的基礎理論
在字母拼讀法的教學理論中,學習者必先建立大量的口語字彙,接續下來的拼讀練習才具備有學習意義,否則所拼出來的只是一群無意義的聲音罷了。例如學習者在過去學習經驗中已學會說或聽懂[ ]的意思,但是本身並無看過big這個字眼。經過字母拼讀的教學後,學習者拼讀唸出[ ]的聲音,並立刻與腦中原有的口語字彙連結,隨之了解big就是他所了解「大的」之意。此過程我們稱之為「見字拼音,循音找義」,簡單的說,就是學習者當先學「聽、說」再學「拼、讀」了。
2. 適用於台灣的教學方式
2. 適用於台灣的教學方式
台灣為英語為外語(EFL)的教學環境,我們的學習者當然沒法用所謂〝自然〞的方式建立口語字彙,因之,有國內學者主張利用歌謠、韻文或繪本教學的模式來增加有意義的輸入(meaningful input)。經由歌謠、韻文學生可輕鬆記下或唱出一長串的英語字句,無形中也累積了一定的字彙量;經由繪本的圖案與畫面,就算不做詳細解說學生能懂的老師講述的內容,當然對於口語字彙也有相當的幫助。
3. 先phonics,後KK?
3. 先phonics,後KK?
許多人好奇為何國小不先教KK音標,其實道理很簡單,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國小階段不宜同時學習兩套長相類似,發音卻大不相同的字體。當學習者學完abc後,若再學[a][b][c]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混淆。再則,經過研究指出,先學KK音標的學習者多半無法自行成為「見字拼音」的閱讀者;相對的經過字母拼讀訓練的學習者大多能產生見字拼讀的能力。字母拼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看出拼字組型(spelling pattern),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英文字都能藉由規則拼出(約百分之八十的字有規則可循),因此有時候就得借重KK音標來找出正確的發音。這邊我們就可了解為何先推動字母拼讀教學,後KK音標學習的原因了。
4. 教學上當注意的事項
4. 教學上當注意的事項
國內字母拼讀的教學過程,大致由26個字母開始,探索每個字的基本拼音(如b for [b]),接著進入長母音(如ay for [e])、複合子音(如pl for [pl])、雙母音(如oy for [ ])等等。坊間這方面的教材很多,筆者不多做贅述,拼讀訓練本屬一種機械式練習,過程可能較為無趣,因此每次教學原則上以每堂五分鐘為原則,當然老師可以遊戲方式增進學生學習動機。此外,每一階段教學過後,教學者當以適切的評量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學生的學習成效後方能進入新的單元。
結語
經過一段時間字母拼讀教學,學生也許無法主動利用規則來發音,這點也只有靠老師細心的提醒與教導學生了。phonics教學可能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相信只要學習者肯耐心學習,掌握發音與字彙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必定對日後英語學習裨益良多。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