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文教發展因素
1、地理環境(溫帶、環海)
2、城邦政治
3、民族特質(運動、旅行)
4、宗教特色(神人同體)
斯巴達教育(軍國民教育)
-
1、體力的鍛鍊
-
2、重視服從(訓練方式:體罰)
-
3、全民教育
-
4、女子教育的強調
-
5、熟練偷竊技藝
雅典教育(美的教育)
-
1、廣博(文法、體育、美、音)
-
2、優雅(例體育重美感而非獲勝)
-
3、生活教育
-
4、辯者聚集(遊歷四方,教學收費,如普洛哥拉斯)
-
(1)人是萬物的尺度
-
(2)兩面論(辯論取其利,固其弊)
-
(3)生而有涯
-
(4)收費教學優於免費教學
希臘教育思想家/蘇格拉底
-
1、無知(不自覺無知—自覺無知)
-
2、上天給人的觀念一樣多,知識多少因出生太痛苦忘掉及日後回憶多少)
-
3、教育方法
-
(1)戲謔法:反駁(消極)-父雕刻術
-
(2)產婆法:引出(積極)-母產婆術
-
4、知即德(完美的知即行善,否則非真知)
-
5、有教無類
希臘教育思想家/柏拉圖
-
~基本觀念~
-
1、群眾是盲目的(治者為哲學王)
-
2、英才教育
-
3、著述:對話錄
-
~教育主張~
-
1、主智主義(理性)
-
理性-頭部-金質-治者-智德
-
情性-胸部-銀質-軍人-勇德
-
欲性-腹部-銅質-生產-節制之德
希臘教育思想家/柏拉圖
-
2、觀念主義(知識論二分)
-
觀念世界-理性-共相-永恆-不變-形上-實在-原本-真-一
-
現象世界-感官-殊相-短暫-變動-形下-幻影-抄本-虛-多
-
3、教育計畫:共和國
-
(1)男女教育機會均等
-
(2)早期受音樂、體育訓練
-
(3)淘汰教育(18歲後受軍事訓練)
-
(4)社會流動以天性能力為依歸
-
(5)共產觀念
希臘教育思想家/亞里斯多德
-
柏:數 學 家-創造-超越-革進-重建
-
亞:生物學家-組織-踏實-演進-修建
-
1、理性解析
-
(1)實踐理性:體先心後、習慣、做中學
-
(2)理論理性:全認知、無外在目的、高價值
-
2、中庸之論(如勇敢、節制;非量中,質中)
-
3、質料、形式並重(潛能性v.s.實現性)
-
4、職業與文雅教育分野(勞力v.s.勞心(較高)
-
5、文雅教育重博非重專
-
6、自由民教育
羅馬教育學者/希塞洛
-
1、雄辯家:精於說話且善良的人
-
2、雄辯家具百科素養(如文學、音樂…)
-
3、知識不能表達無用
-
4、「法庭」是雄辯的最佳場所
-
5、其著作於文藝復興時促成古文學再生
-
6、文體優美,十九世紀歐美大學生教材
羅馬教育學者/坤體良
-
教育目的:雄辯(人異於禽獸者理性與說話)
-
對百科知識的需求
-
重視學校教育價值
-
教學方法
-
(1)重學習動機(競爭及讚美)
-
(2)教師應具備條件(嚴而不厲、和藹不隨便、靈活教學、隨時進修)
-
(3)重視個別差異
-
(4)禁用體罰
羅馬帝國時期的教育
-
1、設立大學(羅馬、君士坦丁堡)
-
2、國庫支薪設修辭學講座
-
3、給教師特權(免義務、免稅、免役)
中世紀基督教教育
-
1、一神觀念與再生觀念
-
教育目的:追求幸福(非塵世)
-
造物主認可的道德規範
-
2、人人平等
-
3、原罪(人性本惡,兒童撒旦,女性禍首)
-
4、教會的教育活動
-
(1)教義問答學校:一問一答不得懷疑
-
(2)寺院:安貧、服從、貞潔;傳抄書籍
-
5、振興文教帝王:查理曼大帝、亞佛勒大帝
中世紀基督教教育
-
6、武士教育
-
(1)教會收斂日耳曼野性的方式
-
(2)侍童7-15生活與品德教育;護衛15-21熟習武器;武士為正義、教會、婦女、上帝而戰
-
(3)紳士浪漫
-
7、藝徒教育(學徒2-10年,技師-旅遊,師傅-經行會審訂通過;職業教育抬頭,師徒制,甚重品德)
中世紀基督教教育
-
8、教父哲學(因應外教人士質疑)
-
(1)實在性的討論(唯實論-共相真,外於殊相,崇柏;唯名論-共相存於殊相內,崇亞;概念論-調和)
-
(2)托缽僧教學活動
-
(3)芳濟派:聖奧古斯丁-信仰意志
-
(4)道明派:聖多瑪斯-調和理性與信仰
中古大學
-
1、母大學處南歐(巴黎大學:神學/亞培拉;波隆納:法學/艾爾納留;沙列諾:醫學/君士坦丁名醫)
-
2、大學課程:文、神、法、醫…
-
3、教學:讀課、評述、辯論
-
4、大學師生特權
-
(1)遷校自由(設備少)
-
(2)免稅免役並享司法審判權
-
(3)教授享有參政權及審訂教師資格權
-
(4)獲大學學位者,擁有到處教學權(教授通行證)
中古大學
-
5、大學組織
-
(1)教授團
-
(2)教會代表/教長(教皇v.s.教授)
-
(3)學生組織(巴黎教授的大學,波隆納為學生的大學)
-
(4)同鄉會(學生生活)
中古大學
-
6、中古大學的評價
-
(1)提供研究知識場所
-
(2)打破教會壟斷高等教育成規
-
(3)非附教會、非聽政府之獨立學術機構
-
(4)制度、組織、作風、學位、禮服留傳至今
文藝復興/起因
-
1、時人對社會的反動(神本、超自然、來生)
-
2、富賈治者之支助(中產階級)
-
3、古籍之發現(古拉丁、希臘語文,如西塞洛、坤體良)
-
4、肇始人物的提倡(佩脫拉克:文藝復興的晨星)
文藝復興/特徵
-
1、再生(人文主義)
-
2、美的生活面(如繪畫,如聖母與耶穌畫像的改變)
-
3、以地方語言從事文學著作
人文學者的教育主張
-
1、強調古文學對人生的重要價值
-
(1)可培養高雅氣質
-
(2)文學給人智慧與光芒
-
(3)文學可為消遣
-
2、教育目的仿羅馬人重表達、實用
-
3、教學方法上(重記憶、朗讀、雙重翻譯、佈置良好學習情境、管教不苛
-
4、教材方法重文法與修辭
人文主義的影響
-
1、培養具批判性的學者
-
2、形式主義的養成
-
(1)重文字,不重文學
-
(2)重模仿少創新(西塞洛的猴子)
-
3、西塞洛主義—新迷信
-
4、反形式主義—十六世紀的唯實論
西洋教育史三R
-
文藝復興(Renaissance)
-
教會改革(Reformation)文藝復興附帶
-
唯實論(Realism)文藝復興反思
教會改革
-
教會改革的遠因(教皇帝王爭權、教會分裂、教會斂財生活糜爛、禁止教士信徒閱讀聖經)
-
教會改革的近因(贖罪卷、路德)
-
路德的教育主張
-
1、教育的重要性
-
2、抨擊當時學校教育的不良
-
3、普及教育的主張
-
4、教師地位的神聖性
教會改革
-
喀爾文的新教教育活動(瑞士日內瓦)
-
英國新國教
-
羅耀拉的耶穌社
-
詹森的小學校
-
拉薩爾的兄弟會
-
*教會改革對教育的影響
唯實論
-
1、對人文主義的反動
-
2、重視具體、感官、自然界
-
3、分為人文唯實論、社會唯實論、及感官唯實論
人文唯實論
-
1、反文字、文法、形式的西塞洛主義
-
2、仍重古典語價值,但應重內容而非拘於形式
-
3、重地方語言
社會唯實論
-
理念: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
-
1、實用教育
-
(1)文字語言之學習宜進入日常生活
-
(2)知識要訴諸行動才有用
-
(3)學習下判斷,而非僅模仿
-
2、旅行教育(拉伯雷/一月至少一天)
-
3、衛生及保健(重視學校環境衛生)
-
4、體罰的廢除
感官唯實論
-
1、學習途徑(感官 想像 心靈)
-
2、教學起點為學童(教材教法適應學童感官)
-
3、康米紐斯
-
(1)1632「大教育學」:教學應經感官,否則枯燥,即使無實物,標本、模型、圖片
-
(2)1657「世界圖解」:19世紀歌德讀過一次不忘。
-
(3)母親學校(0-6感官)、國語學校(7-12想像、記憶)、拉丁學校(13-18泛智、多語言)、大學(19-24)
唯實論對教育直接影響
-
1、歐洲學校雙軌制漸定型(貴族拉丁學校,平民國語學校)
-
2、日耳曼重視國民教育
-
3、(日耳曼)弗蘭開教育機構的建立(國語、拉丁、師範)
-
4、實科中學的設立(日耳曼、英法美)
-
5、哈列大學的成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
-
6、歐美各地成立科學研究機構
十七世紀/洛克
-
1、一切知識來自感官、經驗、後天、環境(人性如臘版)
-
2、中庸色彩(自主且自我約束、恩威、寬嚴、藝術化)
-
3、「以理培德」為教育目標(後天成品)
-
4、兒童早會用理性(不以惡小而為之)
-
5、極力免除體罰
-
6、家長應慎選教師
十八世紀/盧梭
-
1、自然主義
-
(1)去除形式作風,不做作
-
(2)就是消極教育(自然即善、人性本善,惡由環境來,自然即有約束的教育力量)
-
(3)實物教學
-
(4)尊重兒童價值(非小大人)
-
2、愛彌兒教育構想
-
(1)嬰兒期(0-2保健)
-
(2)兒童期(3-12感官、實物、體能,理性睡覺期)
-
(3)青年前期(12-15如雄鹿,精力旺盛,具備獲取知識能力)
-
(4)青年期(15-20正式教育、性愛活動)
-
(5)女子教育(蘇菲亞,順從、迎合、取悅)
裴斯塔洛齊(1746-1827)
-
1、教育愛=「價值層次低的對象」
-
2、全民、平民、貧民教育
-
4、裴斯塔洛齊兒童村(1774-1779)助貧
-
5、自然、實物、感官、直觀教學
-
6、解決孤兒吃住與衛生問題「學童快樂、自信且有禮貌」
-
7、手工教育(自食其力,獨力生活)
-
8、新莊、斯坦茲、白格村、依伏頓等地影響
福祿貝爾(1782-1852)
-
1、曾服務於依伏頓
-
2、富宗教觀念(萬物統一於神性、人性是神靈的顯現)
-
3、幼童教育的重要
-
4、自我活動的重視(開展潛在神性)
-
5、遊玩(將外在世界內在化)「心靈洗澡」
-
6、恩物(如球、圖形、寵物、自然景物)
-
7、手工活動
-
8、幼稚園觀念的廣被
教育科學/赫爾巴特(1776-1841)
-
1、教育環境論(心靈活動乃心靈吸收對人際及自然間呈現之活動,呈現多寡影響吸收,排列其狀態以利吸收)
-
2、道德教育(五種道德觀/內在自由、善意、完美、權利、公正;教育/同情心)
-
3、歷史及文學之價值(文化復演說)
-
4、統覺論:新知識須建立於舊經驗上
-
5、系統的教學方法(明晰、聯合、系統、方法)
-
6、多方面興趣(與自然界接觸的興趣/知識興趣:經驗上、思索性、美;與人交往的興趣/倫理興趣:同情、社會、宗教,以人文及科學為核心)